
真实的包拯根本不会断案?包拯的墓志铭被公开,内容颠覆认知
包拯的形象是经过数十代人民丰富发展演变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包拯逐渐由一个普通人上升为圣人乃至神明,这是包拯形象神化的过程。
百姓期望统治阶层出现更多的“包拯”,甚至每个官员都是“包拯”
包拯被塑造成为足智多谋的“超人”,能够凭借超乎常人的智慧,审判各种错综复杂的案件。这种形象的神化演变,使得历史事实中的包拯与其所扮演的艺术角色有了巨大的差异。事实上,这种差异中寄托着古代百姓的某种政治期盼。
包拯剧照
在封建宗法等级严明的皇权社会,普通百姓缺乏理性精神,没有完全独立的政治人格,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廉洁的官员、贤德的丞相、圣明的君主身上,希望他们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于是,刚正无私、不畏权贵、为民请命、善断疑案的包拯,自然成为民众崇拜的“青天”。人们更是期望统治阶层出现更多的“包拯”,甚至希望每个官员都是“包拯”。
所以说,包拯艺术形象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是包拯形象在百姓间扩散的过程,也是清官政治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
包拯画像
真实历史中的包拯
那么,真实历史中的包拯是什么样子的?
阅览《宋史·包拯传》中的记载,几乎均是包拯政绩的记叙。可见包拯确实是一位有为的官员。他在朝廷上经常提出很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在地方时尽心尽力地替百姓谋福利。
如包拯调任端州知府(今广东肇庆),他治理水患、兴教办学、储粮备荒、政绩斐然,更难得的是,包拯卸任时连自己常用的砚台都不拿走——“岁满不持一砚归”。由此可见,包拯的确是清廉为官的典范。
包拯戏曲剧照
包拯还是一个大孝子。我们都知道,包拯谥号为“孝肃”,在《宋史》中起始就强调包拯“孝”的品质。包拯二十九岁便进士及第,直到三十九岁才离开家乡出仕,这是为何?
主要原因就是包拯“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包拯在家排行老三,但两个哥哥早夭,他实际上变成了“独生子女”。
其后包拯在父母亡后,守孝期满仍不忍离去。欧阳修曾批评包拯“素少学问”,但他依然就包拯之“孝”提出了褒扬,称其“少有孝行,闻于乡里”。由此可见,包拯之“孝”确实足以令他青史留名。
包拯塑像
包拯断案,真的那么厉害吗?
世人皆知“宋之最能断狱者曰包龙图!”那么,包拯断案和侦破的功夫,真的那么厉害吗?
《宋史》点明包拯在初仕天长县时,就以智破“牛舌案”而初露锋芒。然而,这却是包拯在正史中被记载的唯一判例。
遗憾的是,甚至就连这一“牛舌案”,包拯亦有掠人之美的嫌疑。《宋史·穆衍传》中,记载了穆衍在任华池令时,也断了一桩“牛舌案”,这个案件的过程和结案,与包拯所断之案极其相似。因此有学者说包公根本不会断案,他唯一的判例也是在抄袭别人的断案手法。
包拯塑像
七十年代,合肥出土了一个家族墓群,学者们对此墓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发现了5块石碑碎片,拼合后其中的内容颠覆了我们的认知。石碑经专家确认,是包拯的墓志铭——《宋故枢密副使孝肃包公墓志铭》。
其中已有此“牛舌案”的记载。我们都知道,穆衍的活动时间比包拯晚,所以此墓志铭为“牛舌案”之首创者与效仿者的争论,画了上句号——“牛舌案”确实是包拯首断。
上一篇: 捻军灭亡的真实原因:因为贪欲而自入死地
相关阅读
- 1 匹克集团向阜阳捐赠爱心篮球,助力青少年体育发展
- 2 红色小管家携手小学生:为雷锋雕塑上色,让雷锋精神绽放新光
- 3 父子双宰相,一门八翰林------清朝宰相张英为桐城双河尹氏 续修宗谱作序欣赏
- 4 兵安消防"汇聚拥军力量,筑牢安全防线"主题活动圆满成功
- 5 深耕国际教育廿六载:余海燕校长的“长期主义”与安徽国际教育样本的崛起 | 安生刻度第6辑
- 6 灵蛇启智逍遥娃,童心翱翔新征程——合肥市逍遥津小学教育集团2025年春季开学典礼暨第八届创意节活动
- 7 “皖美冰雪,逐梦未来”---热烈祝贺安徽省滑雪协会一届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举行
- 8 四知堂龍舒杨氏宗亲接谱仪式:传承家族荣耀,弘扬姓氏文化
- 9 百年老店 “洞天春”开启新篇章,“夏卤记”贯清路店隆重开业
- 10 颍东区新联会成功举办第一届第四次会员大会暨新年联欢晚会
- 11 书香助残 共绘残疾人多彩生活
- 12 筑梦前行 共赢未来 合肥市永康商会18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
- 13 合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蓝天一行赴温州交流考察
- 14 金种子酒:被阜阳人抛弃的本地品牌
- 15 阜阳至淮滨高速公路安徽段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