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揭秘皖北人的“根”在哪里?
阜阳、 亳州、 霍邱等地经常有人提及祖先来自“ 山东枣林庄 ”,因此很多人把“枣林庄”当做今日的山东枣庄,其实是错误的。
那么,让我们这些移民后裔一直念念不忘的“枣林庄”到底在哪里呢?。
为纪念600年前那次伟大的枣林庄移民史,近日笔者收集一部分相关资料加以说明枣林庄移民相关佐证。
根据文献记载,从明朝洪武三年至七年(1370 --1374),官方对凤阳府至少组织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
以下以安徽为例进行求证:
在安徽蚌埠固镇、宿州灵璧,能听到的还都是祖先来自山西的移民传说,但向西、向南进人淮北、亳州、阜阳地区,就会发现明初山东移民的踪迹,有所不同。1987年编成的《濉溪县志 ・人口志))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本县移民多在明洪武年间自山东枣林庄徙入。
另据阜阳太和县史老家家谱记载:“我族避元末战乱,高祖史兴于明洪武二年经山东枣林庄迁居太和县,占地千倾,东至旧县集,西至十里沟,南至沙河涯,北至刘家湖,居二十余村,谓之占地老祖。此外,河南鹿邑的丁氏族谱载:吾始祖原籍山东诸城枣林庄”。
阜阳颍东尹氏光绪二十六年族谱记载:“东方公堂兄弟十一人,明洪武初年自山东枣林庄迁居颍之东乡”。
现居阜阳程集镇张氏族谱记载:“我张氏家族原籍山东枣林庄 (或叫枣联庄),在明朝万成年间,因荒乱而迁徙颍(今安徽阜阳 )城内邱家园”。
今亳州市利辛县明初属颖州,也是凤阳府辖境,这一带关于山东移民的传说更多。1988年利辛县地方志办公室曾组织过一次大型的姓氏源流调查。尽管这次调查缺乏科学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调查质量不高,形成的资料难以运用,但调查中众口一词的说法却特别引人注目―祖先于明初迁自山东,很多人都说祖先来自山东“ 枣林庄 ”。
那么,“枣林庄”到底在哪里?
关于“枣林庄”具体位于山东何处,均不见官方记录,且现代地名中山东省全境均无“枣林庄”之地。不过,六安一位山东移民后裔却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他称以前看过自家的族谱,记得“枣林庄”似乎在山东兖州。
目标缩小了,遍阅兖州方志,最后在康熙十一年(1672)《滋阳县志》上查到了“东大南社,枣林庄”这个地名。 《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1989年)上也找到了这样一条材料: “安邱府,位于县城北3. 5公里,谷城乡南部,黄土平原。安邱府村民委员会驻地。此村历史悠久,曾有汉代文物出土。据明朝石碑记载,明以前此村称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明亡后,清康照初年又称枣林庄 ,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
检《明史・诸王世表》,第一代安邱王是鲁靖王肇辉的第四子,始封于宣德十年(1435),延续至明亡。所以从1435年开始,“枣林庄”这个地名已成历史,虽然清朝有200余年又恢复了原名,但再称安邱又有近百年之久,湮没无闻就不足为奇了。但明初的枣林庄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村庄或集镇,离兖州府城又只有七里,所以才会作为郡王的封地。“枣林庄”是不是明初山东移民的出发地呢?
因枣树林子满山而得名。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锦绣川路:枣林”。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 枣林庄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 枣林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王氏从曲家庄又迁入,后沿称枣林。
从元末的人口分布看,山东境内的济南、青州、莱州、登州等府相对密集,东昌府(治今聊城市)人口最稀少,兖州则仅次于东昌府。但兖州辖境广大,东部和西部差别很大。西部是黄河泛滥区,元至正四年(1344)黄河在曹县白茅堤决口,这一带成为一片泽国,直到至正十一年(1351)贾鲁治河堵塞了决口后,才使黄河恢复故道。但兖州西部依然荒无人烟,兖州东部属丘陵山区,既未受河决影响,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损失也较小,到战后就成为人口相对密集的移民输出区。
而“枣林庄”正好地处兖州府治城郊,兖州府东部的移民先集中到这里出发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又处于由济南府各县南下的交通要道上,来自济南府的移民也大多会经过这里,可能“枣林庄”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较深的印象,成为他们心目中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名符号。
从山东移民不见于明初官方的文献记载看,这些移民基本都是自发的、分散的,所以他们大多分布在官方主要的移民安置区之外,即凤阳府的西部 、南部 与相邻的庐州府西北。由于并非出于官方安排,所以多数移民没有能够顺利入籍,成为合法的定居民户,多年后才得到官府承认,被编入当地户籍。
据正德《颍州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颍州有土著1700户,正统七年(1442)增加了338户流移客户;至成化十八年(1482)土居主户增加到2544户,流移客户增加到6356户,移民户占总数的7100。但这并不意味着颍州到正统七年才接受外来移民,只是说明从洪武初开始迁入的移民,直到正统年间才陆续获得合法的居留权,被编入户籍。
因此,基本可以确认皖北地区但凡史称自山东枣林庄迁入者,此“枣林庄”应为山东兖州安邱王府村无疑,且是自发迁徙,而非官方组织。(尹艳军)
上一篇: 如何发掘尹嘉宾史料,文史学者“支招”
下一篇: 阜阳历史名人尹梦鳌为守颍州而殉难
相关阅读
- 1 “爱心帮扶手拉手,我为环卫工人送清凉”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十八岗村
- 2 徽风皖韵,翰墨飘香——合肥翰林书画院传统文化艺术交流会成功开展
- 3 书香助残 共绘残疾人多彩生活
- 4 筑梦前行 共赢未来 合肥市永康商会18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
- 5 温情回归 商行天下 安徽省合作交流办与安徽省社会组织总会联合组织安徽省温州商会企业归乡寻商机谋发展
- 6 业精于勤、人长于志 ——沈玉良书法艺术赏析
- 7 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暨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CCF TEC专项赛)启动仪式举办
- 8 淮北临涣:一碗棒棒茶,飘香600年
- 9 皖湘温商聚长沙,交流互鉴共发展
- 10 安徽阜南县:亲情重逢遇行政障碍,聋哑人认亲现场突现不和谐
- 11 瑶海区领秀公益、乐善公益等单位联合开展“百年芳华博盛世,青春不悔谱华章”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
- 12 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及红旗出版社莅临中共温州市在皖温州商会工作委员会调研
- 13 首场“皖美合声” 演讲朗诵沙⻰之“缤纷春色” 经典诵读活动成功举办
- 14 合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蓝天一行赴温州交流考察
- 15 金种子酒:被阜阳人抛弃的本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