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媳情深,八旬媳侍奉百岁婆数十年如一日
按理说,到了耄耋之年正是安享天伦、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可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公桥乡孟寨村里,却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本该欢度晚年的她,还在精心侍奉已经106岁的婆婆。
只要一个眼神,她就能感知婆婆的冷暖,察觉婆婆的需要。106岁的婆婆和80岁的儿媳妇之间,感情比亲母女更亲,也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临近中午,记者寻访到老人家门前时,远远见一辆电动三轮缓缓驶来。
“喏,那就是梁老太太。”陪同的村干部指着说,每隔两三天,老人家都会趁婆婆熟睡,骑着车子到临近的集上去转转,给婆婆代克英买点水果蔬菜改善胃口。
这次,梁娥给婆婆买的是一兜苹果。“她最近胃口不太好,想吃点水果,”眼前的梁娥与寻常乡村老太没啥不同,身材瘦小却精神矍铄。大概是年轻时长年做农活的缘故,老太太看上去身体很硬朗。她对记者说,婆婆以前身体也非常健康,就是几年前跌了一跤后,就一直卧床,但还是照样能吃能睡,“就趁着她睡着这一会儿的空,到旁边给她买点吃的。”
正和记者聊着,里屋里传来一阵咳嗽声,“回来了吗?梁娥,梁娥?”听到婆婆叫喊,梁娥顾不上搭理记者,把苹果随手一放就来到屋里。
卧室被收拾的非常干净,空气中没有一丝异味。屋子里并排放着两张床,代克英就斜卧在靠墙的床上。
娥倒来杯水,扶着婆婆喝下,“她听到我回来了就会喊。我必须在三声内赶过来,如果第四声不见我人影,她就会心慌着急。”

生于1940年的梁娥是阜南县新村镇人,与婆婆相伴的日子已经是第59年。
与很多同龄人一样,1958年,读完小学后的梁娥没有继续求学,来到县城机械厂成为一名工人。在那儿,年仅17岁的她通过工友介绍,认识了当时在阜南师范学校上学的王传军。
没有什么花前月下,1961年初,相处了一年多的梁娥和王传军结了婚。虽然时隔近60年,提到当时的场景,梁娥还记忆犹新。
“我知道他家里穷啊,可禁不住他对我好呀,”梁娥说,那年春节,王传军是靠着亲戚家支援的3斤大葱和几斤肥肉,才算勉强过了年。进了正月后,看着天气良好,梁娥就决定把两人的婚事给办了。
正月十九那天清早,梁娥简单穿了件新褂子,揣着大哥给的14元嫁妆钱,拎了个小木箱,独自一人来到公桥乡的大桥上,被王传军的表姐迎回了家。
虽说正处于“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但眼前的“新房”还是让梁娥吃了一惊。因为长期在生产队干活吃大锅饭,王传军家的土坯房早已年久失修不能住人,他和母亲借助在亲戚家的两间小破屋内。
看着有些羞赧的王传军,梁娥反而安慰起丈夫,“日子苦点算啥?只要咱们好好干,总能吃上饭。”
一年后,梁娥离开了机械厂,王传军也离开了学校,夫妻俩就凭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养家,母亲则在家里收拾家务照顾孩子。清贫的日子,两人就这样相依走过了几十年。
改革开发后,日子越发变得好了起来。家里有了闲钱,王传军偶尔喜欢喝点小酒,有时候酒劲上来容易耍脾气,每到这时,梁娥总是默默相让,从不与丈夫相争。
对待日渐高龄的代克英,梁娥是一如既往的孝顺贤惠,有好吃的好喝的,总是第一时间让婆婆先尝。2012年,王传军因病去世,家里只剩下72岁的梁娥和已经98岁的婆婆生活。子女们多次和梁娥说,把她和奶奶一起接到县城里去,梁娥总是说,自己身体还好,能照顾,你们都各自有家庭工作,不用为长辈们分心。
和儿媳妇一样,代克英也一直身体硬朗,她还有一手编织的绝活,年轻时,就经常用高粱杆编织些篦子、锅盖卖钱补贴家用。儿子离世后,不忍儿媳独自操劳,代克英又拾起年轻时的手艺,编织厨具让儿媳带到集市上去卖。
在102岁那年,代克英在完成两个锅盖和一个篦子的编织后,不慎在门槛跌倒,这一倒就再也没起来,卧床休养至今。而她最后编好的厨具,则被梁娥精心保管起来,用塑料袋封好挂在门后,“我就想让子孙们都经常看看,他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勤劳能干的。日子再好,劳动的本色不能丢。”

丈夫去世至今已经是第9个年头,这对婆媳之间的生活却和以往没什么不同。
婆婆怕热,梁娥就把房间的空调尽可能调低,深秋季节早晚温差大,梁娥就在屋顶装了个小吊扇;婆婆喜欢吃水果,梁娥就把冰箱移到卧室里,把苹果等放在冰箱里保鲜,随时可以取出来削皮捣成泥,一点点喂给婆婆吃;晚上婆婆会经常大小便,梁娥就把自己的床和婆婆并排放,随时起来帮着清理身体,将房间内收拾得干干净净……
虽然已是百岁高龄,可代克英一点也不糊涂。
有一次,在被服侍完吃完饭后,代克英忽然抓住儿媳的手说:“你也是七八十的人了啊!真不想拖累你,可你对俺恁好,俺真舍不得死……”梁娥呵呵一笑:“娘啊!咱们都这样一辈子了,都高高兴兴地不好吗?有你陪着,我就活着得劲,心里自由。”
在梁娥的言传身教下,这个家庭中的孝道成风。
梁娥的三女儿王静家住在阜南洪河桥镇的截流村,同样是当地群众口口相传的好儿媳。在17年前婆婆因病卧床后,王静放弃了家里的饭店生意,全心全意在家照顾公公婆婆。三年前公公去世后,婆婆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王静毫无怨言,每天抱着婆婆大小便,喂饭吃,在当地成为美谈。
在当地,这对百岁婆媳的故事广为流传,梁娥也多次被乡里评为孝老爱亲的典型。
不久前,王娥当选为“阜南好人”。(记者 任刚 通讯员 田鋆生)
上一篇: 安庆:她用柔弱双肩扛起家庭的重担
相关阅读
- 1 匹克集团向阜阳捐赠爱心篮球,助力青少年体育发展
- 2 红色小管家携手小学生:为雷锋雕塑上色,让雷锋精神绽放新光
- 3 父子双宰相,一门八翰林------清朝宰相张英为桐城双河尹氏 续修宗谱作序欣赏
- 4 兵安消防"汇聚拥军力量,筑牢安全防线"主题活动圆满成功
- 5 深耕国际教育廿六载:余海燕校长的“长期主义”与安徽国际教育样本的崛起 | 安生刻度第6辑
- 6 灵蛇启智逍遥娃,童心翱翔新征程——合肥市逍遥津小学教育集团2025年春季开学典礼暨第八届创意节活动
- 7 “皖美冰雪,逐梦未来”---热烈祝贺安徽省滑雪协会一届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举行
- 8 四知堂龍舒杨氏宗亲接谱仪式:传承家族荣耀,弘扬姓氏文化
- 9 百年老店 “洞天春”开启新篇章,“夏卤记”贯清路店隆重开业
- 10 颍东区新联会成功举办第一届第四次会员大会暨新年联欢晚会
- 11 书香助残 共绘残疾人多彩生活
- 12 筑梦前行 共赢未来 合肥市永康商会18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
- 13 合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蓝天一行赴温州交流考察
- 14 金种子酒:被阜阳人抛弃的本地品牌
- 15 阜阳至淮滨高速公路安徽段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