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春天,绽放在心灵里 ——读高海涛《四月是最美好的一个月》有感 文/孙秀华

发布时间:2021-09-03 15:08:05 来源:本站 责任编辑:应连飞 阅读量:287
春天,绽放在心灵里 ——读高海涛《四月是最美好的一个月》有感 文/孙秀华

 春天,绽放在心灵里

——读高海涛《四月是最美好的一个月》有感

/孙秀华

 

我读到高海涛先生《四月是最美好的一个月》的时候,是在2019年的十一月末,银装素裹的北国之冬,却令我身心如沐春风如逢花开。从艾略特的《荒原》上,悠悠地生发了一片辽西的明媚春光,似乎走进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梦境。

从结构上,以《荒原》诗句开篇,朦胧出一缕凤冠的霞披;以变式的诗句扣题,翘起一束凤尾的七彩斑斓。新颖别致的首尾照应,脉络清晰,铺设了一幅完美的彩虹,自在圆融。再看文中,以“四月”为明线,以“马老师”为暗线,以乡愁为核心,从“远方”回到“故乡”再从“故乡”眺望“远方”,镜头如此远远近近地自如伸缩聚焦,以远托近。远是绿叶,如:《荒原》、《静夜思》;近才是红花,如:各种野菜、马西萍老师等。

在精神上,高海涛是辽西走出来的大才子,字里行间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愁味道,流淌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你看:读着读着,就会感到有一阵风,从字里行间向我吹来,把我的思绪带回家乡……”我记得他在一篇访谈录中说过,无论写什么,一定要和自己的故乡及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不这样我就觉得没有底气,也没有叙说的激情。”我查阅过高海涛先生的简介和履历,他是一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对外国文学和历史颇有研究,有多部译著。他说:“世界文化和故土家园是我精神的两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游刃有余地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意蕴糅合起来交融与互动,浓缩了地球村里故乡与他乡之间心灵距离真正交叉与碰触构建起自己辽阔无比的艺术空间,从而新鲜了一片文学百花园“游子身上衣”无论光鲜靓丽还是褴褛不羁,“慈母手中线”都在梦里依稀惦记。所以,真正的故乡装在游子的心里融化在血液中

从语言上,在真实的心源里汩汩流淌出自然质朴的文字,赋予了精神世界最纯情的大爱其一采取欲擒故纵之计,用假设如果让我从古今中外的诗歌中,选一首最能唤起我乡愁的作品……”,顾左右而言他,“左右”都为“他”服务。其二善于生命化抒写,如: “那里的每座山沟,甚至每棵老树下面,都可能隐伏着什么典故”、“读着读着,就会感到有一阵风,从字里行间向我吹来……”、“似乎野菜们都很懂事,知道这时节青黄不接,于是就见义勇为地长出来,并前赴后继地被放在我们的餐桌上……”、“我总能感到一种道德的力量,仿佛故乡那片丘陵起伏的边地,不仅慈悲宽厚,而且也是很有责任感的存在”,还有更高妙惊艳的句子:“但四月不计较这些,四月很快乐,四月默默无闻,却自有一种纯洁的、初恋般的、风华正茂的生命气息。”生动形象,动态画面感极强,把艺术生命化,将生命艺术化,使艺术与生命达到融合和统一,让生命与艺术并蒂开放,让艺术和审美比翼齐飞!其三运用精妙的比喻手法,如“她说话、唱歌都是小口型,有点像喇叭花,也像是鸟儿在张嘴儿呢喃”、“习惯用手打着拍子,就像鸟儿一边歌喉婉转,一边要展翅高飞的样子”,委婉细腻,释放着艺术的巨大能量和无限魅力,一唱三叹,回味有余。其四抒发真实情感,感人至深,如:马老师讲音乐的力量、与马老师依依惜别的“腼腆”等;其五过渡自然巧妙,脉络严谨。如“总之,在我的生命记忆中,艾略特的《荒原》应该有另一种写法,它的开头是这样的——”承前启后,左右逢源,真乃天衣无缝也。

从审美上,首先把现实中的“四月”升华成艺术上的“四月”。开篇用“残忍”一词有欲抑先扬之用意,隐隐约约地与后文形成了对比,点出了春雨催促“根芽”这个文眼。由李白的《静夜思》和艾略特的《荒原》一中一外两首诗,引出沉静绵长的乡思和轻盈明媚的大自然里“四月”这个主题。这是本文的第一个境界。然后鲜活了生命里的“四月”。如:“马老师到了,四月也就到了,而四月到了,野菜也开始大面积地生长出来,让乡间的日子充满了别样的幽香。”由“四月”引出人,又由人回到“四月”,作者把自然与人融合为一体,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自然天成,天工妙手!再如,说野菜能让人感到“一种道德的力量”,使文章境界得到升华,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境界。最后,弦外之音,令读者回味无穷。如尾句:“马老师调走了,我们也快毕业了”,满蕴着温柔,微带着离愁,欲语而又停留。你想:“四月”来了,人也来了;人走了,“四月”也走了。留下的是“腼腆”的思绪和对恩师永久的眷恋。更有:“春风绿意柳芽”盈满心头,与开篇的“根芽”遥相呼应,这是精神之根、生命之根。这“最残忍”也“最美好”着人间四月天。这是本文的第三个境界,至此把文章推到了艺术和审美的高峰。

纵观全文,文脉清晰,层次分明。文笔流畅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感情细腻委婉,扣人心弦。作者引经据典,学贯中西,足见其炉火纯青的功底。再从阴阳辩证法的美学高度俯视艺术与人生辩证统一的关系,全文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实写为阳,虚写为阴,虚实相生,“一阴一阳之谓道”,大美也。

“四月”,读你,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四月是最美好的一个月》,清风皓月般气象,轻灵而鲜妍的美好,厚重而赤诚的体验,激活了读者青春的活力而热情明朗起来。愿春天般的美好永远绽放在心灵里!

2021716日于酬勤书斋

 

作者简介孙秀华,笔名春华秋实,高级教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报刊杂志及中国散文诗年选等,与人合著《艺术心空彩云飞——中国美学独特的风采》一书。

 

【附高海涛先生原文】

四月是最美好的一个月

/高海涛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掺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到的根芽。

…………

如果让我从古今中外的诗歌中,选一首最能唤起我乡愁的作品,除了李白的《静夜思》,那就是T.S.艾略特的《荒原》了。艾略特是英国诗人,也有说是美国诗人的,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大学时代到现在,我曾多次读过这首诗,而每次读,都会感到如归故里,亲切而又陌生。

我想,这不仅因为辽西的自然地理确实有点荒原的味道, 丘陵起伏,气候干旱,荒草迎风,野菜烂漫,而且在历史文化方面,辽西的积淀很厚,那里的每座山沟,甚至每棵老树下面,都可能隐伏着什么典故。这和《荒原》也是相似的,那首诗引经据典,随处都是古老的神话与传说。所以,《荒原》就成了我的思乡曲, 特别在春天的日子里,读着读着,就会感到有一阵风,从字里行间向我吹来,把我的思绪带回家乡,带回春光明媚的四月。

我对四月的记忆是和野菜连在一起的。那大概是1970年的春天,我们公社中学新调来一位老师,是女老师,叫马西萍。印象中是马老师到了,四月也就到了,而四月到了,野菜也开始大面积地生长出来,让乡间的日子充满了别样的幽香。

野菜的成熟期是在四月,清明前后,麦浪滚滚的野菜不仅染绿了山洼,也支撑了人们春光烂漫的胃口。能卷饼的是苣荬菜,好做馅的是马齿苋;荠荠菜又叫清明草,风花菜别名油菜艼;香椿有点淡紫,灰菜镶着银边儿,此外还有西天谷、婆婆丁、豆瓣菜、小叶芹,以及许多叫不上名来的。似乎野菜们都很懂事,知道这时节青黄不接,于是就见义勇为地长出来,并前赴后继地被放在我们的餐桌上,为春天捉襟见肘的日子增添了几分富足和喜气。那落英缤纷的野菜,英气勃勃的野菜,每当回想起来,我总能感到一种道德的力量,仿佛故乡那片丘陵起伏的边地,不仅慈悲宽厚,而且也是很有责任感的存在。

当马老师调来给我们上音乐课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状况。

马老师本来是学外语的,但那时正值文革,学校不开外语课,她就当了音乐老师。马老师的音乐课很有特点,她说话、唱歌都是小口型,有点像喇叭花,也像是鸟儿在张嘴儿呢喃。这样的口型在美声唱法中常见,也许是经过训练的。因为有趣,大家就都喜欢上她的课,不仅看鸟儿呢喃是有趣的,听她讲关于音乐的知识更是有趣的。比如她说听贝多芬音乐,能使伤心的人快乐起来,胆小的人勇敢起来,轻薄的人庄重起来。还有,她说音乐的力量即使在战场上也不能低估,知道法国的马赛曲吗?那首歌曾击毙德军五万。

马老师教我们唱歌的时候,习惯用手打着拍子,就像鸟儿一边歌喉婉转,一边要展翅高飞的样子。

1972年的四月,马西萍老师要调走了。她是在四月里调来的,又要在四月里调走,教了我们整整两年。那天中午,听说马老师的爱人来了,我们就跑过去看。马老师的爱人叫贾老师,说是在师范学院当老师。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大学老师,都挤在马老师宿舍门口,骤然收住脚,形成一幅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图景。马老师那天青春焕发,她给我们发糖果,让我们进屋里说话。贾老师戴着很好看的眼镜,高高大大的,他和马老师相视一笑说:他们都很腼腆。

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词——腼腆,我觉得它可能是世界上最文雅的词了。

我们这些乡村孩子是腼腆的,记忆中的四月也是腼腆的。四月的天气乍暖还寒,春风渐起,虽然村庄还不见绿意,却已经充满了柳芽的味道;虽然天空还不见风筝,却仿佛有风筝线在悠悠飘起。

所以我至今想不通,为什么艾略特在《荒原》一开头就写: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呢?四月怎么会残忍呢?许多年来,尽管我特喜欢这首诗,对此却一直不太理解。也许,说四月残忍本身才是一种残忍吧。大地回春的四月,它除了野菜,什么花儿都没有;除了清明,什么节日都没有。但四月不计较这些,四月很快乐,四月默默无闻,却自有一种纯洁的、初恋般的、风华正茂的生命气息。

总之,在我的生命记忆中,艾略特的《荒原》应该有另一种写法,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四月是最美好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野菜,把回忆和欲望

掺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到的根芽

............

马老师调走了,我们也快毕业了。

 

 

 

作者简介高海涛,一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中国作协会员,中美文化交流促进会顾问。辽宁省优秀专家、二级教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教师、辽宁文学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主编、辽宁省作协副主席。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辽宁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ahfangtan.com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动态
尹晓松 2024-11-11 16:59:57
李岩芯 2024-07-19 11:47:00
尹晓松 2024-07-15 08:47:22

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安徽访谈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华人英才》杂志社网络中心 主办  法律顾问:合肥淮商律师事务所 赵健志律师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举报邮箱:fuyangxx@126.com

工业信息化部许可/备案号:皖ICP备2021017813号  

Copyright 安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下载.png  timg.jpg


   

皖公网安备 34120302000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