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界首诗人风采]范祥彪作品选编

发布时间:2022-12-10 17:48:58 来源:本站 责任编辑:应连飞 阅读量:949
[界首诗人风采]范祥彪作品选编

   

 

每当双休日闲遐时,我都有外出钓鱼的冲动。

谈起钓鱼,学问就大了,从工具到技巧,从消遣到专业,钓友们总能说出一大套来。我却不理会这些,不管有否收获,都能心平气和,怡然自得。有人说,这是一种境界,敝人可不敢借用,只独乐其中罢了。

每次垂钓,我会选择较幽静的钓点,置一折凳,垂一弯钩,看鱼儿上下吞吐,任思绪缥缈九霄。那时的自己,才能抛却一切烦恼,似乎又回到我快乐的童年。

那时我大概八九岁,每天下午放学后,到河边钓鱼是小伙伴们必修的功课,不过那时钓鱼的目的和心态,跟现在大相径庭,那时的心里除了鱼儿,只有快乐。

那时候家境不好,小孩子当然囊中羞涩,根本买不起像样的渔具,只能充分发挥才智去自给了。钓竿不成问题,去趟竹园,总能找到得心应手的,钓线是爷爷的渔网丝,而鱼钩是用钢针加工的;最能体现个性特色的,当然要数鱼漂儿了,五花八门的,有秸秆芯的,有泡沫底的,有鹅毛翅的……这套个人组装的渔具,再略加装饰,拿在手里真像一件工艺品。

在老家的屋后有一条长长的环乡河,乡亲们都喊作“家河”,那时河岸上还能看到低矮的颓废的寨墙的遗迹,经常看见村民在那里取土,到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了。

夕阳西下,金光遍染,家河边的垂柳披着满头金丝在清波上涤荡,鱼儿穿梭其间,时而跳跃戏水,时而潜底吐泡,正是鱼儿觅食的时候,也是大家收获的良机。

不必等到天色向晚,大家的鱼缸里都能装满品种不一的水族,鲫鱼偏多,其次就是大虾了,那呆子是最容易上钩的。

等到万家灯火照亮夜空的时候,我家的餐桌上总有一道浓香可口的菜肴,不用说,那是我的“战利品”了。母亲总挑拣最大的夹给我,一边又在低声斥责,说我如何不去读书写字了,整天都玩疯了。

现在想想,母亲的斥责声里饱含多少的母爱啊!

 

我的小学

 

每当看到孩子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总能唤起我对儿时的记忆。那时的书包好像很轻,除了几本薄薄的教科书之外,剩下的只有“玩具”了,谁知道课外辅导资料是什么鬼东西!

“爸爸,你小时候上学是什么样的?”有一次儿子问我。

“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甚至没有电的时代……”我不假思索地答道。

从儿子那透着疑惑和惊异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话。

真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就是那么朴素、自然、原生态……

到了入学的年龄,我被父亲带到一所村小,从那天起,我就稀里糊涂地做了一名小学生,也开始了如诗如梦般地校园生活。

说是校园,其实是民宅改造的,校园里只有两个年级两个班,一年级教室是一座低矮的三间草房,留着两个小木窗,西边的小窗下,光线明亮些,是老师办公的所在,放着一张破旧的八仙桌,桌面上被红蓝墨水染成了五彩斑斓的图案,纵横交错的刻痕里积满了粉笔沫,还有一个长满锈迹的铁盒里装着一把坏笔件,都是同学们拾来上交的,可能每件小东西总能换来老师的一句赞扬!桌面靠墙的角落里堆着几摞废旧作业本,上面积满厚厚的灰尘。有一件东西我记忆最深,就是老师经常使用的“教鞭”,那是一条半干的柳枝,挨上一下能疼到骨子里,不过这“教鞭”却不能长存,一两天就被人折断扔进厕所里,但不知为何,总有人又把新的“教鞭”递到老师手里。黑板是木制油漆的,学生用的“课桌”是一块块大木板,支在两个泥墩上,十来个学生扒在木板上,一晃俱晃,一翻俱翻;不过也有它的好处,课间同学们坐在长木板上“荡秋千”,那很强的弹性,感觉确实不错。当然,玩此游戏要特别小心,若被那位能从眼镜框上看人的班主任发现,他的严厉决不亚于鲁迅的恩师寿镜吾老先生。

升入二年级后,教室换成了小瓦房,坐南朝北,比之以前,条件当然“好”多了,不再使用大木板了,都换成了木课桌,不过那些木课桌破的可怜,缺面少腿的占了一大半。这对我们来说是无所谓的,我们的世界原本就是多彩多姿的,更何况新学期又换了一位不太严厉的女老师呢?

在这两个教室的中间,是一片空地,那是我们的操场,当然,也是我们的乐园。在那小小的天地里,每天都有新奇的玩法,每天都有离奇的故事,现在想一想,那是段梦幻般的日子。

等到上三年级的学期,学校搬迁了。新校址选在野地里,学校没有围墙,四周满眼的庄稼绿。那时候没什么课业负担,几乎没有家庭作业,每天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游荡在野地里,玩的天昏地暗。

记得学校的北面有一片芦苇泽,我们叫它大苇河,现在早已枯竭了。那时,夏季的大苇河繁茂异常,连大人们钻进去都不易走出来,小孩子们当然不敢冒险,但那儿却是我们的天堂,我们在里面抓小鱼、捉泥鳅,搜寻散发五彩的贝壳……常常忘记上课的时间,招来老师们无数次的臭骂。

时光匆匆,我们在欢声笑语里度过了五年的小学生活,也让我拥有了一生难忘的快乐时光。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读四年级的暑假里,还光荣地加入了少先大队,这让我在同学面前赚足了面子。


午后的滨河路


霜降后两日,我从沙颍河滨河路经过,目之所及皆为秋色,不禁驻足观赏起来。

这两天大概是涨水了吧!河面显得愈加宽阔。午后的日头有点晕朦,但扑向河心的粼光还是那么耀眼,被波浪涌推着,恰如揉碎的银锭一般。偶尔驶过一艘货轮,发出低沉而有力的马达声,船尾被犁开的两道巨浪也缓缓地向两岸推去;这是钓鱼人最不乐意的,很有可能惊散那水底的猎物。

尽秋的风从河道里吹来格外清爽怡人,沿岸的杨柳依然那么墨翠,无羞地摆动着曼妙的身姿,与她身边挺直的水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候最风华的当属乌桕树了,红黄相间的霜叶光彩照人,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道旁的波斯菊茎叶大多枯萎了,但仍有些许娇黄的花朵依然开的如此顽强。

香风阵阵,思绪万千;碧水东流,韶华易逝。我不禁嗟吁起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以为古人所谓“伊人”并非单指意中人,或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亦或是人生理想和境界吧!然而,我之所谓“伊人”又在何方呢?

每日碌碌,为生活奔波,灵魂早已失却了安放的地方;早出晚归,为生存所累,我们似乎渐渐退化了发现美的眼光。其实我知道并非这样,是生活的快节奏逼得我们无法退让。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半日闲对我来说也是如此的奢侈。不管怎样,生活毕竟是美好的。既如此,那就放平心态,整装再出发,向着心中的地方找寻所谓“伊人”吧!

 

清风半夜鸣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代诗人虞世南巧用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把蝉的形状、习性和人的高洁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蝉极高的艺术评价。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骆宾王的笔下,蝉如此,我也如此,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寄托遥深,对蝉的赞美可谓致极。

这些诗词是长大后我在书本中读到的,对蝉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然而在我的童年词典里,却只有蝉猴、蝉蜕和蝉鸣。

童年的暑假生活大多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也让我有了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外公是一名老教师,住在一所小学校里,这里的一草一木据说都是外公当年亲手栽种的,所以外公退休后也没有回老家居住,而在这里日夜守护着他曾经洒下血汗的沃土。

在外婆家是被优待的,表弟们都跟我要好,我们每天在一起玩耍,做许多有趣的游戏。记忆最深的要数捉蝉猴了。夏天的傍晚总是来的很迟,屋后树荫里的蝉还在一刻不停地高叫着,大家早早地吃过晚饭,专等夜幕降临后到树林里去捉蝉猴。

蝉猴出土的时间也很怪,它们不约而同地在同一时段内钻出来爬上树干,夜幕下用手电筒照过去异常显眼,它们佝偻着身躯正努力地往上爬,你只需捏住其身轻轻一拉,赶快把它放进罐子里,可千万别让它抓到你的手指,不然就够你消受的了。

过不多久,大家端着各自的收获在灯下炫耀后,带着外婆的催促睡去了。那时我们每晚都睡在外面纳凉,夜风习习,星光点点;望着那深邃的夜空,企盼着玉兔早点儿从树隙中升起来,我要仔细看看那月宫里嫦娥的倩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远离城镇的村落,夜晚总是静的出奇,一声鹊叫,两声蝉鸣,和上远处池塘的蛙声,使这里的夏夜愈加静谧了。朦胧中,我似乎做了一个好梦。

当第二天的朝阳照着屁股的时候,我们总被外婆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唤醒,被一股股诱人的香味拉起来,早早地等在餐桌旁,准备尽情享用自己昨晚收获的“佳肴”。

白天还能去捕蝉,我们用一棵长长的竹竿,顶端涂上用面粉加工成的面胶,从蝉的背后轻轻地探过去,当触到蝉翼后成功率是很高的。不过那家伙却不像蝉猴那么呆,你若不小心惊动了它,它会嘶鸣一声飞得无影无踪,留给你一片怅惘。

现在,从饭店里很容易点到一道菜—“金蝉”,但吃起来总没有外婆做的那么好吃。

于是,我又思念起天堂里的外婆了!


[作者简介]范祥彪,男,汉族,1975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为阜阳科技工程学校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资格高级教师。爱好书法、文学,其多篇书法、文学作品入选《职业教育周刊》《职业教育书画展》《新阳诗刊》等。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ahfangtan.com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动态
尹晓松 2024-11-11 16:59:57
李岩芯 2024-07-19 11:47:00
尹晓松 2024-07-15 08:47:22

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安徽访谈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华人英才》杂志社网络中心 主办  法律顾问:合肥淮商律师事务所 赵健志律师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举报邮箱:fuyangxx@126.com

工业信息化部许可/备案号:皖ICP备2021017813号  

Copyright 安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下载.png  timg.jpg


   

皖公网安备 341203020000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