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宣城仁里村:古韵犹存 唤醒乡愁
凌晨4点,天还没亮,袅袅炊烟,从安徽宣城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一幢古民居升腾起来。程红霞守在灶边,一边倒水,一边和面,待得软硬适中,随即用力搓揉面团。炉火上,阵阵酒酿香味袭来,掀开蒸笼一瞧,酒酿元包露了出来,玉雪可爱。
青砖黛瓦马头墙,天井浮雕冬瓜梁。土灶、铁锅,木凳、圆桌,两层小楼朴素雅致,中间庭院草木繁茂。古民居里开上农家乐,村民程红霞是头一个。56岁的她,在这幢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徽派建筑里住了大半辈子,农家乐也开了10多个年头。
“厅堂能摆3桌,还有3个包间,菜是地里摘的,鸡是自家养的,新鲜得紧。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生意好的时候,我家一天能接待100多人。”元包蒸熟后,闲不下来的程红霞抓起一把稻谷,顺手撒向鸡窝,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仁里是个传统村落。山环水抱,登源河绕村而过,翘角飞檐,古建筑错落有致。自西门入,踏上青石板路,三街四门十八巷巧妙排布。穿行其间,古门楼、古牌坊、古祠堂,一个接着一个。
仁里村外景。唐祖怀摄
传统古建,时间一长,风雨侵蚀,难免老化。“老房子,木结构,屋顶漏雨、白蚁啃噬,几乎每年都得维修。”仁里村党总支书记程子维说,从古民居到古水口,从古井到古树,针对全村68处古建,依托政府资金,分类开展了抢救性修缮、保护性修缮和开发利用性修缮工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古路1400米、马头墙2300平方米,修缮古民居12幢。
古民居开办农家乐,就是当地保护性利用古建筑的一种形式。在程红霞看来,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改造成农家乐,既能增收,还能让古民居焕发新生。于是,陡直的木梯变得平缓宽阔、白蚁啃过的木板翻新打磨……游客在此品尝徽菜的同时,也能品味乡愁。
走出农家小院,沿小巷漫步,不一会儿,又一处民居映入眼帘。拾级而上,假山翠竹,木雕花窗。仔细一瞧,竟是一家民宿。“今年4月开业,暑期生意不错,客人大多来自长三角。”负责人姚海丽说,我看中当地环境和古建特色,找村里帮忙协调,把古民居改造成了民宿。
民宿设计,也有特色。总体保留徽风皖韵,房间却是轻快明亮,文化特色与现代美学在这里实现结合。姚海丽坦言,一开始,看到斑驳墙面,也曾考虑刷上一层新漆,转念一想,“古建筑的每处痕迹都有故事,想必有的住客也会愿意探寻历史。”
为了唤醒沉睡资源,近年来,仁里村以古民居入股,盘活村内闲置资产,着力打造民宿。“游客来了,既有地方吃饭,还能在古民居里住,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30万元。”程子维笑着说。
说话间,远处传来阵阵歌声,循着歌声往里走,来到村中下祠堂。一群老人身穿绿衣裳,脚踩绣花鞋,载歌载舞,唱响仁里民歌。程吉女是仁里老年演出队的一员,83岁的她,常和村民来祠堂排练、演出。而仁里民歌作为徽州民谣的一种,被列入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托古村落保护项目,2017年,仁里下祠堂得以修缮。漏雨的屋顶,取下瓦片,新做防水;蛀坏的梁木,一一复刻,全部换新。历时8个多月,祠堂焕然一新,程吉女有了排练歌谣的好去处,游客们也可以在这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除表演外,祠堂里头,师生还会来这研学。“这儿有徽派建筑,也有书院文化,我们会请本地乡贤授课,学生们兴趣十足。”程子维说。
眼下,绩溪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二期建设项目即将启动,涉及古建修缮、三线下地和两侧房屋徽派立面改造等。最近,村里将打造非遗展示馆,建成后,供游客体验徽墨制作的徽墨坊也有了新去处。从村集体资产入股,到流转土地建水乡体验园,在保护古建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仁里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达120万元。
上一篇: 安徽宿松高岭乡:吹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号角
相关阅读
- 1 匹克集团向阜阳捐赠爱心篮球,助力青少年体育发展
- 2 红色小管家携手小学生:为雷锋雕塑上色,让雷锋精神绽放新光
- 3 父子双宰相,一门八翰林------清朝宰相张英为桐城双河尹氏 续修宗谱作序欣赏
- 4 兵安消防"汇聚拥军力量,筑牢安全防线"主题活动圆满成功
- 5 深耕国际教育廿六载:余海燕校长的“长期主义”与安徽国际教育样本的崛起 | 安生刻度第6辑
- 6 灵蛇启智逍遥娃,童心翱翔新征程——合肥市逍遥津小学教育集团2025年春季开学典礼暨第八届创意节活动
- 7 “皖美冰雪,逐梦未来”---热烈祝贺安徽省滑雪协会一届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举行
- 8 四知堂龍舒杨氏宗亲接谱仪式:传承家族荣耀,弘扬姓氏文化
- 9 百年老店 “洞天春”开启新篇章,“夏卤记”贯清路店隆重开业
- 10 颍东区新联会成功举办第一届第四次会员大会暨新年联欢晚会
- 11 书香助残 共绘残疾人多彩生活
- 12 筑梦前行 共赢未来 合肥市永康商会18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
- 13 合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蓝天一行赴温州交流考察
- 14 金种子酒:被阜阳人抛弃的本地品牌
- 15 阜阳至淮滨高速公路安徽段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