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街头那流动的书刊亭(散文))
90年代末,我应聘到市级报社专题部当了一名记者。
那时候城里到处都是书报亭、书店和旧书滩,大街上经常能听到书报贩子的吆喝声。我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泡在看书上。经常和那些书店的老板打交道,碰到好的的书籍,我便和他们讨价还价后买下来。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化一条街书店的朱传家滩主,朱传家是市职高的一名语文老师,业余时间经营着这家很有点儿特色的书报亭,之所以我说他有特色,是因为他卖的书都是我喜欢看的,虽然经营着书报,却以文学书籍具多。
朱老师的书报亭,平时都交由爱人打理,他业余时间只负责进货,双休日练摊。我自然成了他的常客,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整日都和他泡在一起海吹神聊,无话不谈,成了知已。他比我大十五岁,我们便成了忘年交。
然而,时过境迁,由于近年来受网络媒介的冲击和影响,买书和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书报亭的经营者们只能咬牙坚持,惨谈经营,有的无法维持,只得黯然退出。朱老师也有同样的遭遇。当他和我谈到这个话题时,总是摇头叹息,唏嘘不已。
几年后,我因工作需要去了省城,因工作忙很少回来,其间,手机丢失了两次,便和朱老师失去了联系。
去年春节前,我总算回到了家乡。在火车站我随着川流不息的人流,快步来到了人头攒动的火车站广场。正打算打车去市里,却被一阵骚动吸引了过去。
原来是一群身着市容服装的城管工作人员,正合力驱赶一个满头白发,年过七旬的老人。只见他们气势汹汹地,把老人电动车上的书报随意往地上乱仍,老人则忙不停地在地上一本一本的捡拾,看样子老人手忙脚乱,一会儿去捡拾书报,一会儿又去紧紧拖拽他的电动三轮车,生怕被市容管理人员给他拖走了,我见状非常地气愤,便上前去制止:“哎,你们怎么回事?这么多人欺负一个老人“!
“噢,你又是谁?干嘛啊多管闲事!你没看见他违犯市容管理吗”?我转过身去,看那位正在捡拾书报的白发老人,顿时,一个非常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哎呀,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朱老师吗”?“炳华怎么是你”?朱老师也十分惊呀的急忙从地上站起来,双手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这时,一个市容局的负责人也赶了过来,他们在查验了我的记者证后,见我和老者又相互认识,便有意放行。我帮着朱老师推着车子边走边谈。
“朱老师,没想到您这一大把年纪了,还在干你的老本行,怎么了?是你的经济有问题,还是……”“唉,不是,根本就不是什么经济问题,况且我还有退休工资哩,唉,小孩没娘,这话说起来可就长喽“!
一路上,朱传家老师边走边发着牢骚,只见他非常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息道:“唉,本来我退休后便不愿再捣弄书报,无奈我在家连自家的孙子孙女都管不了,他们整日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照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
从朱老师那无可奈何地叙述中,我也有同样的认识,当下不仅读书的人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街头巷尾的保健品店,大药房,美容美发店,足浴店,养生屋等等。一些书刊经销商都纷纷转行,只能忍痛含泪从事别的职业。而朱老师却是个例外,他坚决不改行。
于是,朱老师不甘寂寞,便花钱买了一辆四轮电动车,经过精心改装,变成了一个容量不小的书报亭,他每日风里来,雨里去,经常出现在机场,火车站,中小学校的门口,走街串巷卖他的书报。原来和他经营书报亭的一些老伙计,见了也都纷纷效仿,于是,城市里就出现了这样一支流动的书报亭,非常地吸引市民的眼球,也成了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哦,久违了,街头那流动的书报亭!它让人们似曾相识,油然而生一种怀旧的遐想,它的大量涌现,无疑将是社会文明创建的一大进步,也预示着传统文化的必然回归。
作者:肖炳华
地址:颍州区清河东路779号一幢三单元306室
手机:13305588838
上一篇: 杜庆莲词作品二十首:
相关阅读
- 1 “爱心帮扶手拉手,我为环卫工人送清凉”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十八岗村
- 2 徽风皖韵,翰墨飘香——合肥翰林书画院传统文化艺术交流会成功开展
- 3 书香助残 共绘残疾人多彩生活
- 4 筑梦前行 共赢未来 合肥市永康商会18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
- 5 温情回归 商行天下 安徽省合作交流办与安徽省社会组织总会联合组织安徽省温州商会企业归乡寻商机谋发展
- 6 业精于勤、人长于志 ——沈玉良书法艺术赏析
- 7 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暨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CCF TEC专项赛)启动仪式举办
- 8 淮北临涣:一碗棒棒茶,飘香600年
- 9 皖湘温商聚长沙,交流互鉴共发展
- 10 安徽阜南县:亲情重逢遇行政障碍,聋哑人认亲现场突现不和谐
- 11 瑶海区领秀公益、乐善公益等单位联合开展“百年芳华博盛世,青春不悔谱华章”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
- 12 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及红旗出版社莅临中共温州市在皖温州商会工作委员会调研
- 13 首场“皖美合声” 演讲朗诵沙⻰之“缤纷春色” 经典诵读活动成功举办
- 14 合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蓝天一行赴温州交流考察
- 15 金种子酒:被阜阳人抛弃的本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