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对“药方子” 拔掉“穷根子”
安徽访谈讯:王洪亮原是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副调研员。2018年4月被选派到利辛县巩店镇丁寨社区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
丁寨社区地理位置偏僻,种植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落后,是利辛县9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87户574人,贫困发生率16.5%,高于全县2.9个百分点。
自驻村帮扶以来,王洪亮带领群众找准致贫原因,找对致富门路,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修路建厂兴产业,送医送药送健康,全身心投入服务群众工作中,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13%。
王洪亮先后被评为利辛县“十大最美选派帮扶干部”、利辛县优秀选派干部和亳州市优秀选派干部。
王洪亮(右)在了解贫困户生活状态
找准穷根对症下药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这是王洪亮这几年干扶贫工作坚信的道理。
王洪亮介绍,针对丁寨社区地理位置偏僻、种植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实际,工作队从驻村的那一天开始,就努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充分结合起来,开辟产业增收的路子。
扶贫不能等,说干就干。建设村集体光伏电站、引导贫困户种植中药材并建设加工基地、发展特色种养业等,一项项特色产业逐渐建成,产生效益。村集体经济活了,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
2018年丁寨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近一倍,达到创纪录的74万余元;2019年全村260户已脱贫户和2户拟脱贫户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远超3700元的脱贫标准。
“光伏电站建起来了,维护却不能落下。”王洪亮说。光伏电站现在是丁寨社区的支柱性产业,王洪亮牵头负责,指定专人管理,建立巡查运维登记制度,遇到恶劣天气,提早检查。在此期间,第一时间发现排除故障5次,挽回经济损失数万元,电站等效利用小时数始终保持在利辛县前列。
王洪亮介绍,2019年仅光伏电站就给村集体创收50万余元,帮助106户“三无”贫困家庭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解决了9人村公益性岗位,同时还预留了小型公益性建设资金3万元。
“在特色种植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先出去学习,再回来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王洪亮介绍说,为了发展牡丹产业园,他们村先后到亳州芍药观光大世界、阜阳颍泉区闻集镇草莓种植园和颍东区冉庙现代农业种植基地等地参观学习,把学到的经验再因地制宜用起来。
如今,丁寨的牡丹产业园内种植了中药材蛇床子、决明子共计1100亩,扶贫基地栽种海棠、栾树等观赏苗木300亩,林下套种菊花、黄蜀葵等中药材。
“药材丰收,还得卖上好价钱。”王洪亮说,为了让贫困户种药材增收,他积极联系当地的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保底价回购的方式与村集体及20户贫困户签订50亩黄蜀葵种植合同,预估单位亩产收益可达3000至5000元,初步改变了全村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的现状。同时,村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在生产运营一年后,逐渐步入正轨,常年进行昆布、菊花、黄蜀葵和丹参等中药材初加工,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所需种植的原材料受收获季节所限的问题,不仅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6.4万元,还带动20人左右在车间务工,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王洪亮介绍,他们村还大力鼓励贫困户进行特色养殖,目前全村共有40余户贫困户进行山羊养殖,其中6只以上规模养殖户22户,加上政府补贴每户可增收5000元以上。
“我从最初的1只羊,养到现在,已经繁殖到13只,靠养羊每年收入就超万元,摘掉贫困的帽子已是轻轻松松的事情了。”贫困户丁西杰高兴地说。
找准症结断其病根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分清贫困类型,找准致贫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王洪亮说。
通过走访调查,王洪亮摸清了基本情况,丁寨社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5户537人,其中因病致贫81户170人,因缺劳动力74户94人,因残致贫43户98人,三项主要致贫原因占比高达67%以上。
在走访中,王洪亮发现贫困户只知道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不知“351”“180”、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补充保障政策,个别村民因残疾证过期未及时申办而不能享受补贴,增加了开销负担。
针对上述情况,工作队积极开展健康扶贫活动。在搞好政策宣传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38人申请办理了残疾证、慢性病证,为118人次办理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涉残补助,同时,在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为丁寨捐赠了两台电位治疗仪和10万元的常用药品,有效缓解了部分群众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
除此之外,工作队还定期特邀知名专家、县医院医生开展保健知识专题讲座、体检义诊,讲解常见病、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控知识,增强了群众健康防病意识。
低保户丁保利2015年已脱贫,但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3人患上重病,又重新返贫。面对特殊的情况,王洪亮反复向扶贫、卫生和民政等部门咨询求证相关政策,按程序帮其享受有关政策,既帮助了这个不幸的家庭渡过难关,也防止了漏评问题的发生。
“没有王队长,自己的日子真没法过了!”丁保利每次见到王洪亮,就像是见到亲人一般,总是拉着他的手说个没完。
扶贫扶智标本兼治
“扶贫先重教,治贫先治愚。”王洪亮介绍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把教育扶贫的“活水”浇在扶贫“根”上。
在走访中,王洪亮了解发现丁寨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很不方便,于是他积极反映争取项目资金,建成村幼儿园,并向省局申请一批教学配套设备,确保秋季按时开班招生,彻底解决了贫困村留守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大学圆梦。为圆寒门学子大学梦,工作队配合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立发放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为8名贫困大学生、研究生每人发放奖学金3000元,还联系省书画家协会通过义卖所得给5名大学新生发放每人3000元奖学金,解决了这些贫困学子的燃眉之急。
低保户丁天下,身患残疾且离异,儿子丁成龙去年在阜阳私立学校就读,后因学费较高,产生厌学情绪面临辍学。
王洪亮了解情况后,先找丁成龙谈心谈话,告诉他只有靠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经过多方努力协调,他把丁成龙转至巩店镇中心校,现在他成绩稳定提高,也恢复了往日的笑容。
在做好“扶智”的现时,还注重加强“扶志”,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结合走访座谈,主题党日、种养技术培训等活动,通过团结鼓劲、正面宣传,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扶贫先扶志等理念,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和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等观念,逐步促进形成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
找准短板药到病除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就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王洪亮介绍说,由于丁寨社区集体经济量小体弱,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工作队坚持从难点入手,向短板发力,补齐“双基”建设的弱项。
王洪亮介绍,工作队积极配合跑项目、找资金、强监管,去年以来,先后完成中药材初加工基地、村室文化广场、村幼儿园、公共厕所、3个自然村农村电网改造、3个自然村的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和部分乡村道路拓宽重铺等基建工程。
同时,注重发挥驻村工作队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向省局申请建设资金物资近百万元,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把丁寨社区卫生室作为基层标准化药房试点村,投入20万元进行改造;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决定使用年度节余办公经费改造96盏太阳能路灯,拨付专项资金30万元,对村路进行硬化。
除此之外,还积极联系社会企业捐资助力脱贫攻坚。联系亳州市中药饮片行业协会到村开展“点亮美丽乡村助力脱贫攻坚”活动,安装104盏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的夜间出行;王洪亮个人垫资5000元为村民开挖农田排水沟渠两处约800多米,配合省局捐赠大功率水泵十余台,较好解决了农田排涝和浇灌难题……
如今,厂建了、路通了、灯亮了,环境改善了,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了。“每年都有新变化,每年都有新气象,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也更加充实了!”丁寨社区村民纷纷感叹道。
目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实干锤炼战斗力,行动最有说服力。王洪亮表示,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中,要把问题想得更周全,把工作抓得更扎实,把措施落得更细致,确保丁寨社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不掉一户,不落一人,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武景)
快评
化身“中医”干扶贫甘当群众贴心人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王洪亮在丁寨干扶贫工作,化身治病救人的“中医”,腿勤、脑勤、嘴勤,手勤,做好扶贫调查研究员、协调员、宣传员和服务员,找准了群众的“穷根”“症结”和“病灶”,再施以“良药”连根拔除。王洪亮这种“行医式”的治贫方法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也为其他地方的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陈影:“三注重”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
相关阅读
- 1 “爱心帮扶手拉手,我为环卫工人送清凉”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十八岗村
- 2 徽风皖韵,翰墨飘香——合肥翰林书画院传统文化艺术交流会成功开展
- 3 书香助残 共绘残疾人多彩生活
- 4 筑梦前行 共赢未来 合肥市永康商会18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
- 5 温情回归 商行天下 安徽省合作交流办与安徽省社会组织总会联合组织安徽省温州商会企业归乡寻商机谋发展
- 6 业精于勤、人长于志 ——沈玉良书法艺术赏析
- 7 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暨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CCF TEC专项赛)启动仪式举办
- 8 淮北临涣:一碗棒棒茶,飘香600年
- 9 皖湘温商聚长沙,交流互鉴共发展
- 10 安徽阜南县:亲情重逢遇行政障碍,聋哑人认亲现场突现不和谐
- 11 瑶海区领秀公益、乐善公益等单位联合开展“百年芳华博盛世,青春不悔谱华章”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
- 12 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及红旗出版社莅临中共温州市在皖温州商会工作委员会调研
- 13 首场“皖美合声” 演讲朗诵沙⻰之“缤纷春色” 经典诵读活动成功举办
- 14 合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蓝天一行赴温州交流考察
- 15 金种子酒:被阜阳人抛弃的本地品牌